文物修復人才貫通培養項目啟動 盤點各國如何培養「手藝人」
看看國外,其他國家如何培養文物修理的手藝人?他們又供職於什麼樣的機構?
首先看英國。
聞名世界的大英博物館,早在1948 年已經有職業修復工匠師。
在1975 年這裡成立文物保護部,並正式擁有受過專業系統訓練的保護人員。
英國觀察員侯穎介紹:英國的文物修復師,主要來自高等院校的專業培養。
目前英國文物修復師都受過專業培訓,英國高校也設有修復專業,自成體系各有所長。
有的以油畫修復而聞名,有的以壁畫修復而勝。比如倫敦藝術大學下屬的坎貝威爾學院,自1898年學院正式啟用,其修復科學教育跨越前後四十年的歷史,學習內容相對比較寬泛,修復物品以有機物為主,主要包括繪畫、書籍、印刷品、紡織品、陶瓷器、照片、標本以及博物館內收藏的各種不同近現代藝術品等。
在此期間學生會分階段分主題對不同古物的修復及保護建立較為全面的認識體系,從基本的藏品、收藏管理、藏品運輸到具體修復以及將來展覽概況都有所認識,而在上學期間的寒暑假學校會安排學生在全國範圍內向感興趣的博物館或者畫廊申請一個實習的工作地點,為期一般一到兩個月。學生畢業時有了實際工作經驗也為直接進入博物館或者私人工作室,接手實習工作做好準備。
接下來把目光轉向美國。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中國策展部助理研究員應非兒介紹,美國文物修復專業培養相對完善,文物修復師大多供職於各大博物館,薪資往往來自於贊助人在博物館長年設立的修復基金。
不過,對於博物館、美術館中的亞洲文物,由於修復工藝有所差別,修復師往往還需要到亞洲國家學習相關手藝。
美國文物修復部門通常會按照藝術品類型來分類。
亞洲文物因為特殊的材料和裝裱類型往往會單獨建立亞洲修復室,專門處理書畫類文物的修復。
20世紀中期前後,美國的亞洲修復室一般由日本人擔任並主持工作,到20世紀後半葉尤其是80、90年代,美國的亞洲修復室才逐漸將中國部分單分出來,並由定居於美國的中國修復專家擔任工作。
老一代修復師,往往是在亞洲國家受過專業修復訓練,而後來到美國的修復師,其中也有部分從事日本修復領域的美國人會遠赴文化源頭在京都完成將近10年的學徒訓練,考取資格之後回到美國擔任修復工作。
目前美國的亞洲修復領域面臨著新、老代際交替問題,當前具備專業亞洲修復部門的美術館,僅有波士頓美術館、大都會美術館和弗利爾美術館、克利夫蘭美術館、密西根大學美術館,該領域許多在職修復師已經超過60歲。美國本土提供紙張及亞洲材料修復訓練的學院十分有限,年輕修復師經過長時間訓練後,仍要面對職位和市場的狹窄,所以美國本土的年輕人很少有人致力此道。
當前美術館中的中國文物修復師,仍大多以中國大陸老一代修復專家、和台灣新一代修復師為主。 在美國最初從事亞洲書畫修復的主要是來自日本的修復師。
在亞洲,日本文物修復技藝傳承被認為相對完善,而他們的傳承方式也和歐美國家的高校教學有一些區別。
據日本觀察員蔣豐介紹,文物保護日本首先在法律上比較重視,另外一個特點是重視對修復技術人員的培養,現在日本修復技術人員大多是在五六十歲中間這樣的技術人員,他們大概在高中畢業以後就進入到這個行業,因為這個行業不需要更多高等文憑,而是需要一種工匠精神。
相對來說年輕人思想跟手腕都比較柔軟,比較容易學成。
除了這一部分人以外,日本大專學校還開設一種專門課程,為保護文物準備一些後續人才,畢業生在畢業之前到修復工房實習,從這裡面挑選畢業生。
文物需要修復時可以從國家申請補貼。
整體看,日本文物保護體現在法律上、人員培養及制度上。